腾讯体育直播

图片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>>健康科普>>科普知识

秋季养生“三步走”

发布日期:2019-09-23  浏览: 次
  《黄帝内经•素问》讲:“秋三月……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,使志安宁,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,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,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。”这是古代有关秋季养生的最早论述,指出秋季养生总的原则是在起居上早卧早起,在情志上要神志安宁。
  秋三月,是指秋天的三个月,从立秋开始一直到霜降结束,分为孟秋、仲秋、季秋。虽然秋季总的气候特点是“燥”,但处于暑夏与寒冬的过度季节,气候逐渐由温转为凉,这三个月的养生重点也略有不同,因此秋季养生要“三步走”。
 
  第一步:孟秋防暑、护脾胃
  孟秋包括立秋和处暑两个节气,老百姓都知道一般立秋之后仍有一“伏”,夏天的暑热还没有过去,所以立秋之后有“秋老虎”之说。
  此时气温炎热,再加上初秋雨水较多,暑湿之气较重,湿邪容易乘犯脾胃,且夏天的贪凉冷饮已经让很多人的脾胃处于虚弱状态,因此胃肠疾病多发。所以孟秋之月在解暑降温的同时,要顾护脾胃。
  1.预防中暑、巧用藿香正气液
  减少高温、密闭环境下劳作,出汗后补充淡盐水,家中常备藿香正气液,它可化湿解表,理气和中,不仅可以预防中暑,还可以用于暑湿感冒和胃肠炎,可以在紧急情况下缓解症状。
  2.少食生冷、饮食宜平补
  生冷食物易伤脾胃阳气,所以要适当减少冷饮以及寒凉食物的摄入比如西瓜、甜瓜、哈密瓜等。民间有“贴秋膘”之说,秋季转凉,胃口渐渐变好,但盲目进补反而滋腻脾胃,适得其反。入秋之后,可适当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,如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等,以补充人体在夏日的消耗。
  根据“秋宜平补”的原则,应选用补而不峻、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,如鱼、瘦肉、禽蛋、 奶制品、豆类以及山药、红枣、莲子、核桃、板栗、黑芝麻、菱 角、茭白、南瓜等。还可以适当进食扁豆、赤小豆、薏苡仁等健脾利湿之品。
  第二步:仲秋防燥、润肺阴
  仲秋包括白露和秋分两个节气,此时雨水减少、气候干燥、昼热夜凉。燥邪最易损伤肺脏,人体常出现口鼻咽喉干燥、皮肤干裂、大便秘结等不适症状。
  对此,在饮食上应根据 “燥者润之”的原则,适当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,如莲藕、梨、甘蔗、柿子、香蕉、南瓜、百合、银耳、萝卜、鸭蛋、豆浆、乳品、饴糖等。少食辛辣食物,尤忌大辛大热之品,以防助燥为虐,化热生火,加重秋燥。
  此外古人有“形寒饮冷则伤肺” 的说法,所以饮食上在避免或减少辛辣燥热之物的同时,不要饮冷贪凉。
  第三步:季秋避风寒、打“底补”
  季秋包括寒露和霜降两个节气,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,尤其是中秋节过后, 秋风阵起,寒气渐袭,气温会出现骤降,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、肺心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,容易复发或加重。
  所以,此时养生的重点除了防止燥邪伤人外,还要预防风寒之邪。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,提高自己对寒冷的耐受力,适时增加衣服,但不宜一次增加太多。为了预防晚秋多发的咳喘之类呼吸系统疾病,应多食具有补肺益气功效的膳食,如用白木耳或黑木耳炖冰糖、南瓜百合煮粥、玉竹鸭肉煲汤、核桃与生姜一起嚼食等。
  晚秋是调整脾胃,打“底补”的最佳时期。羊肉和芡实为最佳食补选择,可用芡实炖羊肉,或用芡实、红枣、花生仁加糖熬粥食,还可以用萝卜炖羊肉食用等。这样经过打“底补”,脾胃健运,入冬就可放心进补了。
  中医讲养生要法于自然,因此秋季养生要顺应秋季的气候特点,在早卧早起、安神宁志、润肺燥总的原则上,根据孟仲季月的不同,制定合理的养生方案。
关闭窗口